朝阳学校大全朝阳大学大全渭南师范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

  • 地址:
  • 电话:
  • 邮编:122000
  • 网站:
点击查看“渭南师范学院”地图完整版
学校简介

渭南师范学院位于渭水华岳之间。作为关中东部和东北部的人才摇篮,始于1923年建立的赤水职业学校,经历了原渭南师范学院、渭南师范专科学校、渭南教育学院和渭南五七大学,到新世纪的渭南师范学院,沧桑90载。如今,已成为一所师范教育为主的多学科普通高等院校,正朝着“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

1923年,赤水职业学校建立。

渭南师范学院1960年5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复了陕西省高教局的请求,同意成立“陕西省渭南师范学院”。

1960年7月4日,陕西人民委员会批复陕西省高等教育局,同意将“陕西省渭南师范学院”更名为“渭南师范学院”,校址在渭南市王真村以东、铁路以南靠沋惠渠一带。

1962年,渭南师范学院因经济困难停办,改组为渭南中学教师培训机构。

1978年5月19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在西安、咸阳、渭南、榆林设立陕西师范大学专修科。经过筹建,1978年5月28日至30日,陕西师范大学渭南专修科第一批557名学生入学报到,校址在渭南市南郊韩马村。

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同意在陕西师范大学渭南专修科基础上建立渭南师范专科学校。

1983年10月14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渭南地区行政公署发出了《关于成立“陕西省渭南教育学院”的通知》,在原渭南教师进修学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渭南教育学院。

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和渭南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了本科层次的渭南师范学院,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张金安,男,汉族,1957年3月生,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双学位,副研究员。现任渭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省第十届政协委员、渭南市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渭南市第三届政协委员。

张金安书记1975年11月参加工作。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西安工程大学(原西北纺织工学院)上大学;198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至2005年3月在西安工程大学工作,其间于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获第二学士学位。工作期间,曾先后任机电系党委总支副书记、团委书记、学生处处长、人事处处长、组织部部长等职;1997年6月任西安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2001年兼任院纪委书记;2005年3月任渭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张金安同志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高校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工作能力,并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和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政管理方面发表论文多篇。

渭南师范学院丁德科院长,1962年生,汉族,陕西省铜川市人,党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西北大学中国思想史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曾在中共铜川市委办公室、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政协办公厅、西安财经学院工作,现任渭南师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兼任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主要研究的方向:国家安全经济思想,先秦儒道国家学说。

主要的著作与成就:著有《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述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和《中国国家安全经济导论》、《装备经济学》(与果增明合著)、《翔式道路——西部技术产业军地融合发展路径》、《西部军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研究》等著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多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科研成果奖等。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价格协会高校价格理论与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兰州大学管理学院、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兼职教授。

往届领导

原渭南师范学院时期:

无正院长,仅有副书记陈士斌(1962.3-1963.7)、崔化民(1962.3-1963.7)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师大渭南专修科时期:

潘自修(1978.8-1979.2)

渭南师范专科学校时期:

韩智海(1984.7-1987.9)

梁启杰(1987.9-1992.7)

杨昌青(1992.7-1999.10)

张海军(1999.10-2000.11)

渭南教育学院时期:

李智民(1984.5-1989.1)

吴可应(1991.7-1994.7)

现渭南师范学院时期:

张海军(2000.11-2005.2)

张金安(2005.2-)

渭南师范学院原渭南师范学院时期:

无正院长,仅有副院长陈士斌(1960.7-1963.7)

渭南师范专科学校时期:

凌志耕(1979.7-1984.7)

蒋海盈(1984.7-1992.7)

杨昌青(1992.7-1999.10)

渭南教育学院时期:

李智民(1984.5-1989.1)

吴可应(1991.7-1994.7)

现渭南师范学院时期:

庞德谦(2000.11-2010.12)

丁德科(2011.1-)

城市文化

渭南师范学院学院所在的渭南市地处陕西省东部,是西北地区的“东大门”,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滔滔渭河横贯东西,西岳华山傲然其中。在这片承载着历史文明与文化积淀的土地上,流传着仓颉造字、杜康酿酒的动人传说,抒写着渭华起义点燃中国革命圣火的光辉史篇,诞生过史圣司马迁、隋文帝杨坚、唐代名将郭子仪、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名相寇准、爱国将领杨虎城和革命先辈习仲勋等名垂千古的人物,存有秦、汉、唐等时期的文物古迹300余处,西岳华山立于境内,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师资队伍

学院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与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院特聘德高望重的省部级领导、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院长顾问。

现有教职工1255人,专任教师902人,正、副教授占35%,主干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52.7%和23.1%。涌现出一批在学术界有影响的“渭华学者”和教学学术骨干,其中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和省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省级“三五”人才和省级教学名师等。“渭华学者”是学院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教学学术骨干是学院教学学术的主力军。

教研机构

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渭南师范学院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and Culture in Eastern Shaanxi)是2009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的第三批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以秦东地区人文历史、文化现象、文物遗迹、语言、民俗等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其挖掘、整理、研究和宣传,以促进秦东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50余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5 人,博士9人。

中心参与教育部高校古委会项目“《史记疏证》工程”,承担商务印书馆“十二五”规划项目《史记选本丛书》的整理工作;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有田晓荣教授的《秦东皮影方言与民俗研究》;承担的省教育厅专项基金资助项目有张天喜教授的《华山文化与秦东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张瑞芳博士的《秦东地域文化与民间叙事文学研究》、李娜副教授的《唐代关中生态与文学研究》、姚亦登副教授的《秦东方言的语言地理学研究》等。出版的专著有《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六卷、《华山赋校注》、《白居易研究》、《寇准评传》、《秦东先贤》《临渭方言调查研究》、《李十三十大本校注》等。举办了“秦东历史人物大讲堂”,制作了讲座光盘。

外国语言文学系

外语系创建于1983年,现设有英语语言文学一个本科专业以及英语教育、应用英语、商务英语三个专科专业,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有全日制在校生1595人,在岗教职员工80余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1人,外籍教师4人,硕士、博士生26人。他们承担着英语专业和全院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现有语音实验室15个,座位数900个;语言资料室1个,藏书5000余册,订阅各种外文期刊20余种。

2002年外语系被评为学院首届优秀教学系部、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2007年被中共渭南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2人(含硕士生导师6人),有教学名师5人,校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26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42人。

渭南师范学院  学院现有中文、历史两个教学系和“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科研机构,下设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历史学、人文教育、对外汉语六个本科专业和文秘、语文教育、历史教育三个专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2008年被确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009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人文教育(综合文科)被确定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2门省级精品课程,文学概论、中国通史等8门院级精品课程。

先后有6名教师荣获全国及省优秀教师称号,5名教师荣获曾宪梓教育奖,有3名教师荣获学校“教坛新秀”、“教坛中坚”称号。聘请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莫砺锋教授等12名国内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省教育厅、院级项目共80余项,7人获得省政府、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出版学术著作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800余篇。曾先后15次荣获省部级以上集体奖励。

基础设施

校园占地面积87万平方米(约1300亩),建筑面积50.05万平方米,现代化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090万元,馆藏图书172.28万册。

教育科研

渭南师范学院学科涵盖理学、文学、工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9大门类,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近17000人。 学院重视学科建设,拥有省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省级创新实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教学团队。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陕西省中共党史早期革命活动研究中心、陕西省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部军民融合与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数论研究中心、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渭洛黄交汇区域生态环境实验室、军民两用材料重点实验室、装备工程技术中心、光量子信息工程(技术)中心、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电气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中小企业管理研究所、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等国家、省部和校级科研机构。

教学科研人员申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陕西省及地方一大批科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教育部及有关部委和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教学成果奖等一大批高层次教学科研奖项。

学校标识

校徽

新校徽2011年前使用的旧版渭南师范学院“校徽”呈圆形,上方文字为渭南师范学院的中文全称,下方文字为渭南师范学院的英文全称(先后更改了3次,即Weinan Teaches College、Weinan Teaches University、Weinan Normal University)。中间为“S”形图案,“S”是师范的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同时也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的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S”图案上半部分中的山峰图案是华山的写意图形。“S”形下方中的图案是两个字母“W”的重叠。“W”是渭南师范学院所在地渭南的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W”也是“水”的英文拼写的第一个字母,同时也是水的写意,象征着渭南师范学院地处黄河与渭河交汇之处,源远流长,兴旺发达。设计者为《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党大恩编审,设计时间为2000年5月。

整个图案表达着这样的理念:渭南师范学院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学院所在地渭南市被称为“秦东第一市”,这里是“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地理位置联接南北,融贯东西,是陕西省和中国西部地区进入东南沿海的“东大门”;渭南师范学院地处人杰地灵的司马故里,东依华山,北临渭水,远望黄河,可谓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底蕴丰厚;渭南师范学院全体师生将秉承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齐心协力、奋力拼博,为建设成为“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2011年以后采用新版校徽。

旧校徽

校歌

2011年前的校歌歌词如下:

迎着西岳朝阳,沐浴着渭水霞光,

我们拥抱青春,放飞绚丽的梦想,

我们拥抱青春,放飞绚丽的梦想。

仓颉造字,子长编史,中华文明留绝唱。

励志笃学,求实敬业,厚积薄发续华章。

用知识滋润生命,用科学升华理想。

肩负起教育未来,身系着全族希望,希望;

团结拼搏共创辉煌,辉煌。

2011年确定的新版校歌为《向创幸福的方向前进》,歌词如下:

词:渭华

曲:李清乐 白锐 梁晶

大家向创幸福的方向前进!

渭水华岳的师生们,

创业的步伐加快了,

创业的脚步强劲了!

治学为学子的成长路,

勤学为家国的发展梦,

践行经世致用,和而不同;

科学为指引,

天天奋斗,天天快乐!

努力,努力,

大家向创幸福的方向前进!

努力,努力,

大家向创幸福的方向前进!

前进!

校训

2011年之前的早期校训为:。

2011年3月后,更改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实施,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学校“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抢抓历史机遇,优化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结构,凸显应用特色,实现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在今后的十年内,努力实现学校从以教学文化为主导向以学术文化为主导的方向转型,从以教学型院校向以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发展。这种转变相应的就会有一个学校主导文化的转型,而引导这个转型和发展的,是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出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新校训、学校精神和校风的最新概括。 “经世致用”,指学问须有益于国事。它既涵盖了“利天下而为之”、“兼善天下”的含义,又涵盖了“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含义。“经世致用”,是一种把国家、民族、个人融合为一体的高尚情操,强调做人应当具有坚定的信念,博大的胸怀,求实的精神,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做到做人与做学问的统一。在建设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需要以“经世致用”中的高尚情操、崇高境界、博大胸怀、求实精神来引导、激励、规范全校师生,为社会培养和造就素质高、能力强、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而努力工作。

“和而不同”,强调多样性的统一,追求在文化学术上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和而不同”不仅体现了不同学派既相互论辩,又相互吸收和融合,达至文化会通的人文精神,也体现了思想文化创造性的科学精神。“和而不同”是学术民主、学术自由的必要条件。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大楼”、“大师”,也在于“大气”,这种大气,就是“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整合为手段,以学术兴校为战略的背景下,需要引导广大师生弘扬“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虚怀若谷,吸收他人之智慧和洞见,创造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为学校的学术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精神

“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习仲勋同志激励自己一生的名言,也是老一辈革命家一生奋斗历程和思想境界的真实写照。

“奋斗”既包含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也包含着为达成目而不懈努力的坚定信念。“人生的快乐在于奋斗的过程”,“天天奋斗,天天快乐”就是要用天天的奋斗过程来体验天天的快乐心情。“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表达了学校五十余年“艰苦创业,励志图强”的奋斗历程,表达了师院人五十余年积淀下来的“勤奋、严谨、求实、进取”的文化传统和“开拓、创造、吃苦、耐劳”的精神追求。“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用通俗而朗朗上口的语言,教育、感染、引导全校师生员工为实现学校“十二五”规划蓝图,树立奋斗的信念,胸怀图强的大志,弘扬进取的精神,提升快乐的境界,实现美好的未来。

校风

2011年新确定的校风沿袭了原校训的表述。

“励志”反映了学校注重对师生精神世界和生活的教育和关注。用“励志”教导广大师生员工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集中心思于党的教育事业;用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激发莘莘学子的学习动力,发展他们的智能。“笃学”反映了几代师院学人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学习的要求。用“笃学”教育师生要有勇于质疑、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要有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治学态度;要有乐于实践、善于创新的执着精神。“求实”是学风、校风、领导作风的根本要求。对于办学,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以教育教学质量为准绳,寻求科学发展之路;对于教育者,就是要脚踏实地做学问,一心一意育人才;对于求学者,就是要不仅学好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实践,在各类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敬业”是为了更精心地“传道”,更有效地“授业”,是师范特色的充分体现。学校用“敬业”教育广大师生要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熔铸师魂,苦练师能,大树师德,涵养师风。

对外合作

学院与韩国培材大学、加耶大学、日本京畿大学、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综合技术学院、美国犹他州立学院、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等结为“友好学校”,并与韩国培材大学合作成立培材培训中心,先后派遣数批学生赴国外留学。学院在2012年与白俄罗斯师范大学、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俄罗斯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等十余所俄罗斯语国家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书,并于2012年5月成立了中白文化交流中心。

荣誉称号

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学院教学与科研团队在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得到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的公认和好评。学院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最佳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园林式单位”等称号,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单位。

学校地址

新校区:渭南市朝阳大街西段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